top of page

教育部長潘文忠:小學到高中12年很珍貴,要學感興趣的,不能以後再說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小學到高中12年,要讓孩子覺得「我學的是我感興趣的。」照片:楊煥世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接受親子天下專訪強調,108課綱已經正式上路,這是一個10年的過程,政策不會走回頭路。他指出,目前有將近27%大學生覺得選錯科系、走錯路,這是一個警訊。未來人才最需要的人工智慧(AI)、數位、美感、創新和設計,在學校是沒有科目對接,更該思考學校教育如何以學生為中心改變。

108課綱8月1日起開始,將成為中小學生校園中的日常,適性多元的升學時代正式展開。

在生涯探索的核心精神下,教育制度設計成鼓勵孩子不要用分數認識自己,而是要探索自己、認識自己。談到未來的趨勢 AI、數位、美感、創新、設計等,這些都是大家認同的未來人才的能力,但是中小學階段都沒有科目可以對接。這也是為什麼需要改變學習和選才的方法。聯考世代的父母和老師也要開始認知,升學不是線性,學習不是被動,隨著選擇可能性增加,「不確定感」也提升。


在各種片斷、不完整的資訊中,也有回到聯考、提高指考比率等呼聲;更有孩子年紀還小的家長認為,教育政策一直在改,也許不久後又會回到從前熟悉的方式。《親子天下》專訪教育部長潘文忠,他給家長許多實用的心法建議:

Q:108課綱已經上路,但仍有不少爭議,政策會不會再走回頭路?譬如有團體提出讓大學的考試分發入學比率提高?

108課綱從研修到審議,總共經歷10年,帶來的改革,是為了引領台灣學生面對未來,不是因為哪一個人或哪一個政黨要改變什麼,這個方向不會改變。

108課綱從研修到審議通過,準備期長達10年。這是台灣第一次邀請第一線老師、家長、甚至學生參與的課綱。


108課綱的總綱是民國103年核定發佈,之後的考試命題、大學選才、師資培育,都有高中和大學端的對接。106年核定考招的新制,因此考招的改變也有很長的準備期。


這10年也正是全球知識經濟發展、數位和人工智慧快速成長的階段,還有聯合國推動兒童人權公約等價值的改變。除了專業性,也有未來性和多元參與性,某種程度都代表台灣在此階段發展的歷程。這些也都是108課綱裡要追求的價值和趨勢。雖然看起來是很大規模的改變,但其實是穩健推動,譬如考招制度也是在現況中微調、逐步向前。譬如,這個學年新課綱是從小一、國一、高一啟動,就是希望學生循序漸進,老師、學校可以更充分準備。


孩子的未來和挑戰,與父母輩面對的絕對不同。變動速度太快,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有應對考試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透過實作、探索、動手做,培養面對未來不確定、生涯發展、複雜挑戰的能力。這不是一個口號,我們要落實在每個領域,要讓台灣教育在變化過程中,逐步往前,對接到未來。這個方向不會改變。


Q:111學年後,高中端的學習會直接影響未來錄取哪個科系,不只是升學考試的成績,為什麼?


非常多信息和研究告訴我們,台灣有27%的大學生始終覺得自己走錯路、選錯科系,畢業了還是有這種遺憾。這樣的比例讓我們很心疼、也很擔心,必須嚴肅面對。我們逐步增加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的名額,就是希望學生不會只拿著學測成績,然後問自己,我怎麼走到這裡的。


高中3年,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階段。學習歷程檔案就是要幫助孩子慢慢去認識自己、發展自己。我們減少必修、增加社團、選修,高一必修基礎科目,高二試探,高三比較定向。課程設計分8領域,指考只有4領域,這些科目都只是基礎,而談到 AI、數位、美感、創新、設計等都沒有科目可以對接,這些是大學中要培養、未來最重要的能力。


今年起,學生會知道某大學最熱門的科系,除學測成績要達標外,還希望你具備怎樣的能力或經歷。學生會開始想,我要申請這樣的學群、學系,開始選修相關課程,慢慢試試看,也許就會發現自己滿喜歡或不喜歡。這樣比較不會進了大學才發現,這跟我原先想像的差太多。大學端也知道,這是有準備、了解這個科系的學生。而不是指拿著學測成績、按照排行就來了。這種高中端、大學端的相互了解是過往沒有的。


Q:很多人認為,國中小階段好好讀書,不要多想,孩子之後進了好大學就會好了,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曾經看過一支前導高中做的影片,看了滿有感觸的。學生說,「為什麼我們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都是一段一段的,每一段之間都沒有關係,進入社會後,還是覺得沒有關係。」最寶貴的人生,這些重要基礎應該要累積,讓孩子覺得「我學的是我感興趣的,最後能用得上。」小學到高中,這12年很珍貴,應該用這樣的方式來引導,不能以後再說。


希望爸媽了解,新的課程、評量、考試,都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未來不會自動、立刻從這裡跳到那裡,學習有一個過程,從學到基本知識、能力、態度、方法,到能做更多解決生活問題的應用。


未來變化這麼快、這麼大,就是需要具備這種基礎能力。以後一定不夠用,但孩子願意也有能力去查詢。這就是我們在主題式學習裡要培養的,找到解決問題的資源和方法。爸媽不能想「以後再說」,而是應該要在這12年培養這樣的習慣,以後就很自然地應用到他的人生。


Q:部長若要給家長建議,會是什麼?


我建議,現在的爸媽關心、支持孩子的同時,請多聽孩子的心聲。不要一直講,要聽聽孩子講什麼。


如果孩子還小,多帶著孩子去接觸、嚐試,先不要設定孩子該往哪裡走,先讓他把觸角伸出來。不要幫孩子決定一定要走什麼路,那樣就窄化了,以後反而變成痛苦的泉源。孩子是父母生的,但不見得和父母的喜好和設定相同,多接觸,多表達,他自己也有機會再澄清。


有學習熱情的孩子,父母不用擔心,不感興趣的天天逼他去看書,一定無法撐下去。世界變化那麼快,未來職涯發展有很多不確定,父母如果一直認為什麼是「唯一最好」,搞不好到未來根本不存在了。那孩子怎麼辦,又不能讓時光倒流。


2019.08.19 賓靜蓀、陳雅慧

 

全文轉自《親子天下》

15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