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專欄】國文科,未來學生的關鍵競爭力
- Jane Jane
- 3天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10小时前
文:小魚老師

114國中教育會考出題方向迎來巨大轉折。素養題的占比從過去的近40%暴增至80%,幾乎翻了一倍。令人震驚的是,自然、社會的題幹字數平均長達200多字,有時甚至比國文科的考題字數還冗長。許多考生無奈地表示:「每一科都像在考國文。」家長也焦慮困惑:「未來到底該怎麼準備考試?」
108課綱高中會考與大學學測素養導向試題的特色是:「題幹冗長閱讀負擔重」,這種變化其實揭示了一個明確的訊息:閱讀與表達能力,已經成為跨科目的核心能力。當題目不再只是單純測驗知識點,而是透過情境、文本與資訊整合來考驗學生,國文不再只是一個科目,而是所有科目的重要基礎。閱讀理解力不足的學生,即使在自然或社會學科上認真背誦擁有有豐富知識,也可能因無法精準理解題幹而失分,因而與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失之交臂,造成莫大的遺憾。
然而,這種轉變背後也暴露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傳統教育體制是否已經不符合AI時代的需求?在工業時代,教育的目標清楚且單一:守規矩、考高分、爭取第一志願。學校的價值觀常常簡化為一句:「你沒做好,就是你不夠好。」這種思維培養出的是服從與標準化,但在人工智慧快速進入生活與工作的今天,這種教育模式逐漸顯得僵化落伍。
試想,當ChatGPT這類AI工具所能提供的知識,可能遠遠超過課本時,學生還需要日復一日地抄寫課文死記硬背嗎?當搜尋引擎在幾秒鐘內就能列出答案,傳統的考試制度是否已經逐漸失去功能?我們應該更加誠實地問自己:未來的孩子,到底應該具備什麼能力?
許多家長與學生從未深思:為什麼需要寫作?在學校裡,我們常聽到的是「交出作文」、「完成作業」,卻鮮少有人告訴孩子:寫作的真正目的不是交差,而是鍛鍊思考。
提筆寫作時,學生必須組織想法,思考如何鋪陳論點,選擇合適的語言來表達。這個過程迫使他們檢視:我的觀點合理嗎?能否說服他人?換句話說,寫作就是思考的具體化。
若透過持續的寫作訓練,學生能逐漸培養縝密的邏輯組織,在討論或辯論時,就能清楚表達立場並具備說服力。相反地,若無法清楚組織語言,往往意味著思考也不夠完整。當遇上思維更嚴謹的人時,只能處於被動。
在現實社會中,真正的競爭力從來不是背誦多少知識點,而是能否透過思考與表達,提出獨特且有力的觀點。AI可以記憶無數資料,但它取代不了人類的「判斷」與「思考架構」。因此,寫作就是AI時代中,人類與機器人拉開差距的關鍵競爭力。
108課綱大學學測與高中會考素養導向的題型增加,提醒著:國文力,是所有學習的根基。而寫作,則是訓練思考與建立競爭力的最佳途徑。當父母與教育者都能理解「寫作等於思考,思考等於競爭力」,國高中學生才能真正為即將面臨的挑戰做好準備。
✎﹏﹏﹏﹏﹏﹏
若想瞭解更多教育趨勢與解方
2025資訊月×臺灣教育科技展 等你來參觀!
11/13~11/16台北世貿一館
✨加入官方LINE:https://lin.ee/6ogfTvI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