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審查解密|申請入學審查委員公開評分真相 學習歷程不必拚量重點在展現個人獨特



今年四月個人申請大學放榜後,許多家長上街陳情抗議,希望恢復聯考或提高考試入學名額,爭議點就在外界對申請入學有許多誤解。究竟審查是否黑箱?面試是否公平?審查委員有以下回應。

時隔半年,但一提起今年學測後的考招爭議,許多家長、老師仍然有氣:「高分群鑑別度不足」、「學測滿級分卻落榜,大學黑箱作業」、「申請入學淪多錢入學」、「學習歷程要靠補習?」等新聞標題,成為四月個人申請放榜後,社會的熱議焦點。有家長走上街頭、在教育部前陳情抗議,希望恢復聯考制度或提高考試入學名額。


但同時,許多大學教授也主動回應外界質疑。像是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在四月間,每兩天便更新粉絲專頁,回應家長對個人申請的誤解和選校選系的迷思;政大財政系教授連賢明也在個人臉書拿出過往研究有關多元入學公平性的數據實證:「多元入學並沒有造成高社經家庭進入頂大機率增加,聯考原來就對低社經家庭很不利。」


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更在臉書發起「大學教授的Me too運動」,希望終結社會大眾對申請面試準備的各種流言,不同大學的教授紛紛具名留言:「支持!這是學生生涯規劃、自我覺察和父母學習放手的過程!」


《親子天下》採訪和綜合整理十多位曾擔任審查委員教授的第一手心得,回應並釐清親師生在多元入學中,最常見的六個誤解:


誤解:備審資料要靠重金打造,多元入學=多錢入學


真相:找人代製的備審資料,流於千篇一律,顯得自己全無特色


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長期以來擔任多元入學審查委員,對於申請大學的備審資料,他覺得最大的問題不是資料不夠豐富,而是資料看不見學生的獨特,「每份資料我都有看,但長得都差不多。」


蘇文鈺直接在個人臉書上呼籲家長和學生:「不必花冤枉錢找人幫忙弄備審資料!」他指出,許多家長和老師擔心學生準備不周,花錢請坊間補習班代理備審資料,「大人插手太多孩子們該自己完成的事,導致備審資料太過相似,沒有鑑別度。請大家告訴大家,不要再花錢弄花俏的備審資料了,那只會引起委員的疑惑。」


《親子天下》訪問好幾位曾經擔任書面審查和口試委員的教授們,都和蘇文鈺有相同的困擾,不約而同提到,最痛苦的不是要把資料全數看完,而是認真看了每份資料後,發現全都長得很像,很難從中挑出特色。


陳婉琪強調,比起外在,大學教授更重視申請學生的腦袋,「若是備審資料找人代做(先不討論這是作弊行為),結果就是內容千篇一律,顯得你全無特色。」


備審資料請人代製,面試時也容易露出破綻,「面試的功能之一,便是確認你的書面資料呈現就是真正的自己,因此會根據你的書面資料來深入追問。備審資料『膨風』愈大,見面對談,落差就愈大,可能成為敗筆。」


誤解:口才好在面試時較吃香,是不是該讓孩子補口語表達?


真相:口才不是關鍵,能聽懂問題、會關心環境和人,才是教授要找的人才


台北教育大學教育系教授林偉文說,許多家長認為口條好比較吃香,但他指出,在口面試過程中經常發現,許多孩子口條好,卻缺乏「溝通理解力」。


他舉例,在教育系的甄試中,常詢問申請學生:「你為什麼想當老師?」有部分學生口才好,但無法答出有意義的答案,「通常我們審查委員會先判斷,孩子是太緊張,還是沒聽懂問題?我們都會再進一步引導。像是問他:『你的人生終極目標是什麼?』」有學生會回答:『希望當老師後能幫助到更多人、希望能成為跟自己生命中遇到的好老師一樣的人、帶給學生正面的影響等。』但也有學生會一直原地打轉,滔滔不絕的講,甚至把補習班模擬面試的內容都背出來,卻沒有回答到我們的題目。」


林偉文強調,「教育系不想培養只會考試,卻不關心人的學生。」審查委員從面試過程的應對態度中,可以感受得到學生是否具有教育關懷與熱忱。補習只能補口說技巧,但是態度和熱情是補不出來的,甚至可能被補習磨掉。


誤解:對科系的熱情,面試怎麼可能問得出來,教授多半自由心證吧!


真相:你做過的事情和對環境的觀察,都是教授在乎的證據


近年來非常熱門的一道面試題目是:「剛剛在來面試的路上,你觀察到什麼?」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綠舒在個人部落格分享,這幾年來擔任審查委員發現,一百個面試的高中生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不到五個。多數學生自小被灌輸的觀念,只注重課本上的知識、只在乎考試成績,並沒有開展、探索自己的興趣。


逢甲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趙又嬋也說,儘管多數高中生在面試過程中,都免不了緊張、害怕,「就算講話的時候語速比較慢,或是緊張結巴,都屬小事,我們也會試著引導他。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看見,他是一個有感覺、有觀點、對建築有興趣的人。」趙又嬋認為,口條好或許能給口試委員好印象,但能否回答出自己對環境的感受和觀察,展現未來在建築、設計領域的潛能,比表達能力更重要。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則直指,多數學生的書面資料都「膨風」過頭,進入口試時卻無法正確回應申請系所相關的背景知識、對相關時事議題的分析觀點等,他比喻:「就像網購買到傻眼假貨。」


顏聖紘分析,很多學生在書面資料或口試過程稱自己對學校與科系的熱愛,面試卻一問三不知,因為過去的學習經驗只著重在考試會考的內容範圍,沒有足夠的談話素材,口才再好的學生也只能空洞回答。


他更直言,不少學生是以分數落點來選科系,選完才來美化自己的履歷。「有太多學生在資料中大談自己的家庭背景與個性如何好相處,然後就直接跳接他熱愛某某科系,但是在資料中看不到任何相關性。」比起侃侃而談或長篇大論的表達能力,大學教授們在審查過程中,更需要看見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與科系專業的連結。


誤解:學測成績才是錄取關鍵,備審資料或面試只是做做樣子


真相:學測成績是申請大學的門檻,進入第二階段,審查委員完全看不到學測成績


在全部的個人申請迷思中,這一題最常被家長和老師問到,也受到最多誤解。


「外界對申請大學的審查有很多誤解,其中一項以訛傳訛的流傳,就是大學都是看學測成績來決定最後錄取的排名,家長跟老師因此都認為學測成績才是最重要。」中央大學招生組組長周弘偉解釋,大學招生組確實在第一階段篩選過後會收到學生基本資料、學測成績和備審資料等三項,「但招生組只會把學生基本資料和備審資料送到各學系,」周弘偉鄭重強調:「我們不會、也不可以把學生的學測成績提供給學系!」


換言之,學測成績達標進入第二階段以後的審查都是重新開始。無論是書面審查、筆試或面試的形式,參與第二階段的審查教授不會看到學生的學測成績,主要以學生們在第二階段甄試項目的表現評分。各學系將評分結果送回招生組後,招生組再按簡章上公告的占比計分,最後以總成績高低來決定錄取順序,「而且各學系都不得變更甄試項目的成績和名次,」周弘偉補充。


換句話說,學測成績僅作為第一階段的篩選門檻,一旦進入第二階段,審查委員也無從得知每個應考生的學測分數,僅從各校系訂定的審查尺規和其他評量標準給分。


推動招生專業化的義守大學副校長周兆民也大力澄清:「無論是負責書面審查或口面試審查,在審查過程中都看不到學測成績,只能以甄試項目跟學生當下的表現去評分。」


誤解:多元表現看重社團、志工和競賽經驗,對弱勢家庭不公平


真相:大學教授不重視活動、證書的量,但要看到背後的動機


陳婉琪表示,無論學生的備審資料多麼豐富,參與多少課外活動,或收錄多少活動證明和獎狀,都不是重點,「有無表現出對特定領域的了解與熱情才是重點。若學生為參加而參加,或只因為父母指點才去參加,自己說不清為什麼參加以及對自我探索有何幫助,也只是徒然暴露你參與模式的淺薄性,造成反效果而已。」


幹部證明及志工服務也一樣,堆疊出來的項目並沒有意義。她強調,除非這些經驗可以對學生產生深刻影響,且學生能夠清楚、誠摯的表達自己,否則這些都只是媒介,「一旦想要跟風,就失去了獨特的自己。」


周弘偉則再三強調,每個校系因應自己的專長和特色,都會訂定不同的書面審查和口試審查指標,唯一的共同點是:「大學教授透過自己校系訂定的指標,選出真正『想讀』,而且『能讀』的學生。」


誤解:學測五科只選四科計分,每個學生選擇不同,沒有基礎分數,填志願像賭運氣,很不公平


真相:一○八課綱後,分數只是選才的門檻,不是決定人生的關鍵


今年學測首度採用「五選四」的分數採計,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考科應試。因為不像過去有歷年來的各校系學測歷史分數資料可參考,這項改變被視為「破壞慣用的落點分析」,引發爭議。


前成功高中輔導組長、諮商心理師林上能,多年來輔導高中生升學和生涯規劃,他建議家長「放下分數以及對職業領域的評價。」家長不主導孩子選擇市場上的熱門科系,並從日常生活中「多探尋」、「多嘗試」,才有可能讓孩子找到真正的自己,進入大學後才能真的樂於學習。


清大招生策略中心主任焦傳金和助理研究員彭心儀都表示,「現在大學選才,分數只是一個門檻,確認學生具有一定的學力後,希望可以看到更多面向。」清大的3D選才策略進一步評量學生的「高中學習表現」(在校成績、課業表現)、「多元表現」(社團、課外活動等)和「學習特質」。


換句話說,落點分析不再適用。過去「分數先行」、用分數/成績決定校系的時代不再,家長和老師也不應用落點來決定孩子的志願;未來高中升大學,應該先問孩子:「你對什麼有興趣?大學想念什麼領域或科系?未來想從事哪方面的職業?哪些學校可以培養你的能力和專業?」


逐步調整的大學考招變革,便是期能將一○八課綱精神中所強調的「自發」和「適性發展」,落實在高中升大學的生涯規劃和選校選系過程。


------------------

資料來源


受訪者 義守大學副校長周兆民、清大招生策略中心焦傳金、中央大學招生組組長周弘偉、成大資工系蘇文鈺、北教大教育系林偉文、逢甲大學建築學院趙又蟬


個人臉書/部落格資料 台大電機系葉丙成、政大財政系連賢明、中山大學生科系顏聖紘、台北大學社會系陳婉琪、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葉綠舒


 

2019.08.30 李京諭、賓靜蓀 (親子天下)

190 次查看0 則留言

Kommentarer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