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新學期拿到幾本課本?採用新課綱的高一課本,又有什麼特色?《親子天下》採訪學校老師、翻閱課本,感受到108新課綱上路第一年、課本開始有了改變。
開學了!高一新生也拿到新課本了。臉書上家長社團上周就有人問起:「#108課綱,高中新生大概要領多少本書呢?」留言從20多本到60本都有,有學生的抽屜都塞不下課本了,怎麼會有那麼多本書?適用新課綱的學生拿到的課本,和學長姐拿到的、又有什麼不同?
108課綱上路後,未來自編教材會更多
「47本,15kg」,「49本,還沒領完」.....家長紛紛在社群「回報」孩子領了多少書。參與過教科書出版的復興高中校長劉桂光表示,學生拿到那麼多書,多的並非「課本」本身,而是補充教材,像是國文科的習作簿、閱讀測驗本等,光是國英數3科加起來,學生可能就會拿到快20本書。
劉桂光表示,這樣的現象並非新課綱上路後才發生,長期以來、學生拿到的書都差不多是這個量。然而他指出,新課綱上路後,理想上配套教材應該要減少,因為新課綱強調的是「適當的知識量」,重視學生的思考與知識統整,而著重反覆練習的測驗卷、習題,應該不是教科書主要的呈現方式。
新課綱上路,各校的加深加廣選修、多元選修課程等也將陸續展開,因此劉桂光與建中教務主任沈容伊都提到,未來新課本還可能有的變化是老師的自編教材會增加,設計更貼近自己學校、學生需求的學習教材。
著重思考的新課本
新課本反映著課綱的變化。《親子天下》訪問老師,翻閱新課本,發現無論是社會科還是國文科的新課本,都更著重學生的多元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閱讀理解能力。
1. 公民課本:案例結合實例,用公民知識解釋生活
新版公民課本與過去不同在於不只是呈現知識與理論,更透過與生活貼近的案例讓學生思考。
參與教科書編輯的內湖高中公民老師周維毅說明,課綱設定的其中一個「學習表現」是,學生得以用公民知識去解釋社會生活,這也影響到老師編課本的思維。例如過去講到社會規範,課本可能會有個表格,整理社會規範有習俗、倫理、宗教、信仰、法律等,介紹有哪些類型。
但現在的課本則會進一步帶學生討論,社會規範如何發揮控制力,影響社會?課本便舉例,為什麼初二許多人要回娘家?性別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文化?帶學生思考,習俗代代相傳影響。
新課本也會加入數據讓學生搭配思考。像是談到性別文化影響自我實現,就附上兩性申請育嬰留職停薪人數的數據,並提問:「為什麼女性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人數比男性多了4.6倍?是受到習俗與觀念影響?還是有其他原因?」「我們(編輯教科書時)就可以去想這些案例,看有沒有哪些數據跟證據可以作為佐證。」周維毅說。
新課綱強調教學要將「學習內容」與偏向認知歷程、行動能力、態度的「學習表現」的結合。但理解與思辨、態度及價值、實作及參與,這些社會科重要的學習表現,很難單僅透過課本呈現。周維毅分享,使用新課本對老師的挑戰也在於,要思考如何在課堂加入學習表現,而設計活動可以是一種方式。
例如龍騰版公民課本就新設計「菇狗探究趣」單元。以「移工能否擁有參政權」為例,題目設計移工團體在臉書上發布「移工模擬公投」活動、爭取表達意見的權利,但卻引來各種留言。學生要蒐集資訊、閱讀文本,模擬移工立場來回覆留言,就必須透過不同角度思考。
而周維毅也提及,老師若要將教學完全扣合學習表現會有些難度,像是帶學生做探究活動、可能就要花掉一節課的時間,因此能做的便是平時課堂上就多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知道知識有多種解釋。面對議題時也帶入多領域思考,也呼應新課綱強調要避免的社會科學分論。
2. 歷史課本:打破編年,以專題架構編寫
新版的歷史課本和過去最大的不同是,過去歷史課本以通史架構編排,新版本的課本改以專題架構編寫。
過去高一談台灣史的歷史課本,內容編排應大致是早期臺灣、清朝統治時期、日治時期、當代台灣。每個單元下按著時序談各階段的歷史事件,例如「早期台灣」單元就依序談16世紀中葉以前的台灣與原住民、大航海時代、鄭氏統治時期......
新課綱的歷史課本就很不一樣了,以泰宇版課本為例,第一篇的主題是「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第二篇是「現代國家的形塑」、第三篇是「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課本的改變,影響的是歷史科教學的方式。
建中歷史老師黃春木表示,以通史方式教歷史,是長期以來歷史教育討論的問題。他與一些老師並不覺得把3個通史(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從史前教到現在,就是「完整的歷史」。
他認為,所謂的「完整」應該是學生能從多面向去思考一個歷史事件:有哪些因素影響事件發展?誰做出關鍵性影響?事件後來衍生的意義?
專題式架構編排使新課本的內容變得比過去少。黃春木指出,這次課綱、課本的轉變,也許會對許多老師的教學習慣帶來衝擊,然而他認為,當課本內容少了、老師反而更有機會帶學生思考,好好去談變遷、談因果關係、時序脈絡、什麼是歷史思考,「因為你終於從大量的歷史事實的糾葛中解放出來,」黃春木說。
3. 國文課本:呼應大考,打開閱讀廣度
近年大考朝素養導向命題,學生接觸的文本類型也越多元,閱讀理解能力也更被強調。高雄中山高中國文老師葉秀娟觀察,這次的教科書呼應大考趨勢,像是配套講義結合心智圖、助學生理解文章,選文也變得多樣,如有科普類選文,讓學生培養處理知性題的推論能力。
葉秀娟舉例,翰林版課本多了「自學選文」的單元,選入一篇「3秒內讓高鐵緊急煞車?─論錯錯誤的科學新聞」,並設計題目、例如:面對龐大資訊量,如何確認資料的正確性?讓學生思考。從選文、問題討論到文末的延伸閱讀書單,「閱讀的廣度會打開,我覺得這次出版社其實有照顧到這件事,」葉秀娟說。
群眾募資國文課本進入校園
新課綱上路也是改變教科書的機會。由作家朱宥勳擔任執行主編的奇異果版國文課本,是第一本獨立出版社結合群眾集資成功上市的課本,新課綱上路之際也首度進入校園。課本其中訴求是強化學生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選文也與學生生命經驗連結,像是作家湯舒雯的散文作品〈初經.人事〉談身體經驗。
參與校內選書的葉秀娟提及,目前奇異果版本的配套較其他出版社少,進入教科書「戰場」第一年,許多人還在觀望,不過確實有些老師對奇異果版課本的選文有興趣,且若是本身喜歡閱讀學生,應該會喜歡這版本的課本。
重視思考的新課綱、新課本上路,接下來、老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學習型態會如何改變?未來各校會有什麼樣的自編教材?學生還是會領到那麼多本書嗎?都有待觀察。
2019.09.04 by 許家齊
全文轉載自《親子天下》
Commentai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