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素養深學習:要孩子勇敢學習,家長得先學會勇敢
top of page

2019教育創新國際年會|素養深學習:要孩子勇敢學習,家長得先學會勇敢


親子天下國際年會邀請來自美國、台灣、芬蘭、新加坡四地講者探討未來人才樣貌。照片:曾千倚攝
親子天下25日舉辦2019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今年主題為「素養深學習」。許多國際知名企業不再看重學歷,讀大學還重要嗎;面對 AI 時代,人力會被電腦取代嗎?論壇邀請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與前 BCG 波士頓顧問公司專案經理派翠克・厄克等人,針對未來人才的培育、國際上對師培的投注拋出許多大膽思考和討論。

親子天下於9/25舉辦第5屆的教育創新國際年會。今年的年會主題是「素養深學習」。今年規模盛大,全天共有5場論壇,6場教育創新專題與工作坊,吸引近2000人參加。


「1996年時,在美國讀4年大學約花200萬元台幣;2017年,讀4年大學,約要花330萬元台幣,」來自美國的講者英探策略 Entangled Solutions 副董事合夥人、前 BCG 波士頓顧問公司專案經理派翠克・厄克(Patrick Erker)提出,但同時,許多知名企業如蘋果電腦、Google 公司、IBM 等,現在用人時,已不看重學歷。


面對教育和企業界職場的快速變化,去年剛成為新手爸爸的厄克,重新思考,孩子未來一定要讀大學嗎?要如何協助孩子準備面對未來?


大學不是唯一,讓孩子創造屬於自己的學習模式


厄克點出了許多現在社會上出現的矛盾,像是科技迅速發展,但是身邊的不安定感卻增加許多,現在做的工作、未來可能就消失了;教育的成本不斷上升,但是拿到的學位與得到的收入卻不成正比;工作者進到不同的職場、需要不斷的進修學習,大學的學歷已經不能代表一個人的背景。


GOOGLE 台灣區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自己的老闆沒進過大學,公司研發 Android 手機的最大主管,也只有高中畢業。「但這不代表,讀大學不重要,」他強調。他認為,這些案例是少數,而且這些人「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或是從小的環境可提供他們相關資源學習。


陪孩子面對未來,家長也要先勇敢


簡立峰幽默表示,未來十年的變化比過去十年更快,雖然不會「快到孩子長出第十一根手指頭」,但是會更快。他表示,不管孩子未來身處在哪,都需要面對越來越變動的環境,但是不管科技怎麼變化,小孩都要有「航行的能力」,能夠跨出台灣以外學習與成長,並需要學會如何組織一群人,用一群人的能量一起做事。


簡立峰觀察,台灣教育裡最欠缺的教育是「勇敢」和「探索」。他表示,台灣家長喜歡講「不要不要」,像是看到水溝,就要孩子不要過去。但是,在變動的現下,他鼓勵家長應該轉變想法:「我們應該到水溝對面跟孩子說,不要害怕、你過來。」


他建議,要孩子勇於探索,家長自己也要先學會勇敢,他說:「400年前,我們的先人若不是勇敢,不會到台灣來。台灣是海洋,不要把台灣住成島。」


面對培養未來人才的能力,厄克給出幾個實用的建議,像是幫助孩子建立與他人合作、互動的軟實力,培養適應力與彈性等,他也建議父母為孩子建立學習計畫、帶著孩子廣泛閱讀,透過閱讀能認識錯綜複雜的社會,「要提供給孩子機會讓他能夠發展自己的身心,讓他們樂於學習,同時提供給他們最大的支援。」


聽完兩位講者分享對於學習形式轉變的觀察,現場聽眾提問展現了許多關心和擔心:不上大學是少數人的優勢,還是多數人的選擇?讓身為高中生的孩子,自己決定要不要讀大學,可以嗎?


厄克表示,他能理解父母的焦慮,因為他自己也有這種焦慮。他並非倡議大學是過去式,但是大學不會是孩子未來學習的唯一可能,他建議家長要更加開放心胸,以及未來孩子也可能自己創造屬於自己的求學模式,像是到技職領域學習,或是在非傳統的學校學習。


他也分享,面對AI 時代,讀大學最重要的是學數位能力和哲學,了解科技服務了人群什麼需求。


簡立峰則表示,不上大學的孩子,通常應該早已身處在探索的環境,但是台灣很少讓孩子在年幼時就探索自我。他表示,過去傳統的印象會認為,「一個孩子大學畢業才是長大」,但其實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有很多想法了,且他們汲取資訊的速度變得更快,因此他建議,讓有想法的孩子,更早用自己的方式學習。


對談下,這兩位企業人士共同指出,對於還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沒有探索自我習慣的孩子,大學不失為一種提供孩子探索的方式,但是若孩子很早就知道要走哪一條路,大學不是唯一選擇。但不管是哪種形式,未來的孩子都要不斷的學習和思考。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表示,教育改革需要民間團體和企業夥伴共同努力,因此這次年會特別邀請了許多企業講師來分享。黃建賓攝

芬蘭課綱:現象跨域學習,由孩子主導題目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教育科學院教育心理學教授克絲蒂・隆卡(Kirsti Lonka)分享芬蘭經驗前,就先「破除假消息」,澄清數個先前在網路上流傳關於芬蘭教育的「都市傳說」,指出芬蘭並沒有廢除學科教學,現在是以現象為主的主題教學;沒有因為數位化而放棄動手做、芬蘭的學生並非都不需要努力念書、只要輕鬆玩就好……。


隆卡表示,現象跨域學習(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是她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法。學習的主題往往是由孩子主導,譬如談生命,死亡,就可以把學習的內容帶到生物語言,藝術,文學,數學、像是藉由數學計算壽命比例,把不同學科整合放在一個現象當中。


多次訪問台灣、對台灣教育並不陌生的隆卡觀察,其實很多台灣學校都有這種以議題為基礎的學習,也有一些教學與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結合,這些其實都是類似脈絡。


面對未來人才的能力養成,隆卡指出,芬蘭認為學生在21世紀應該有7種橫向、跨領域的素養,包含:思考和學習如何學習,理解跨文化、溝通表達的能力,照顧和管理自己的生活,理解與運用多元素材,用數位工具的能力,工作生活的能力與創業精神, 參與、投入並打造永續的未來等,而這些素養,都與台灣新課綱講求的技能是相似的。


厄克提到大學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是哲學,「在芬蘭,高中就有哲學課,」隆卡表示。


新加坡教改焦點:減少考試,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師培訓院院長劉依玲,則分享了新加坡21世紀素養教學的策略。她指出,新加坡的學校教育也歷經了不同階段,從生存導向、效率導向、能力導向、價值觀導向,到2019年最新的方向是,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劉依玲提到,新加坡規劃在中小學教育中取消期中考,外界誤以為是否不再考試了,這是誤解,這麼做對於老師的挑戰更大,因為要設計考試以外的評量方式,而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帶動學生學習的喜悅。


為了要能達到教育改革的目標,「我們必須聘請最好的人才來當老師,」劉依玲指出,只有最優秀的前15%能當老師。她指出,新加坡和芬蘭一樣重視老師,認為老師跟經濟學家、律師一樣重要,是建國之本。 相對,國家教育部也提供很多資源支持、培訓老師,例如,每位老師都能帶薪進修100小時。


今年教育創新國際年會邀請來自美國、新加坡、芬蘭、台灣等地、超過30位講者與談,希望在新課綱上路之際,看不同國家如何培養未來人才所需具備的能力,也貼近看台灣教育現場有哪些改變、老師如何投入素養教學,試圖為教學者與學習者帶來新啟發。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表示,今年台灣教育現場因為108課綱上路,有很重大的改變,像是更看重多元適性、素養能力,希望讓孩子學得更深。而教育方式的變化,引起家長焦慮,今年年會「素養深學習」的主軸,希望帶進108課綱的先行者在教學現場的做法和實例,安大家的心。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為了推行108課綱,教育部已經準備了10年。他指出,新課綱強調互動、溝通、共好和社會參與,非常強調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而素養的落實不是只有課綱或教科書,而是教學現場的改變,今天來到年會現場,他也感覺到許多老師已經準備好面對新課綱,也有很多資源能幫助老師做準備。

親子天下自2015年開始辦教育創新國際年會,每年都吸引許多關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學生參加。黃建賓攝

2019.09.25 許家齊

 

全文轉載自《親子天下》

318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